近日,我校科学实验中心王武副研究员课题组与海南医学院肿瘤研究所郑少江教授、卢彦达教授共同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Death & Disease》(中科院一区top IF=9)上发表题为“A novel CTLA-4 blocking strategy based on nanobody enhances the activity of dendritic cell vaccine-stimulated antitumor cytotoxic T lymphocytes”的重要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基于高特异性抗CTLA-4纳米抗体(Nb)的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可高效激活人体CD8+ T淋巴细胞,阻断CTLA-4/B7免疫检查点从而促进T细胞在肿瘤局部的增殖、杀伤以及存活能力。王武副研究员、郑少江教授和卢彦达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遵义医科大学杨文利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论文第一单位为海南医学院科学实验中心。该研究得到多项国家/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专项科研经费支持,以及广西医科大学纳米抗体研究中心技术支持。
Nb是一种由骆驼科动物体内天然存在的特殊单链抗体(缺失轻链和 CH1),经克隆其可变区后得到的单域抗体,是目前发现的分子量最小的抗原结合单元,具有高稳定性、强抗原结合能力,低免疫原性和强组织穿透能力等优点,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备了巨大的潜在价值。在前期研究中,本课题组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到一组靶向CTLA-4的Nb,显示出具有显著的稳定性和特异性。本研究构建了一种脂质体/抗CTLA-4 Nb 复合物(LPS-Nb36),联合DC/肿瘤融合细胞疫苗开展抗肿瘤研究。
CTLA-4是目前已知最重要的免疫抑制性受体之一,可与DC细胞表面的B7分子结合,对T细胞的CD28/B7共刺激信号形成竞争性抑制,进而负性调节T细胞的增殖与活性。应用CTLA-4单克隆抗体进行的CTLA-4/B7阻断疗法目前广泛应用于抗肿瘤临床和科学研究,但也存在较多不足。除外较多报道的组织非特异性结合、对肿瘤抗原的异质性以及在实体瘤中渗透性较差等,高昂的价格也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由于Nb36在脂质体上大量富集,作为一种替代的CTLA-4/B7通路阻断剂,LPS-Nb36相较于CTLA-4抗体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能在体外激活免疫效应细胞。本研究应用DC/肿瘤融合细胞疫苗技术刺激CD8+ T淋巴细胞后,再应用LPS-Nb36对该效应细胞进行二次激活,以解除CTLA-4/B7通路对效应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这些激活的T细胞可进一步应用到体内实现肿瘤特异性杀伤。研究结果表明该疗法形成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可在体外/体内高效杀伤肿瘤靶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同时在肿瘤局部的存活时间更长,持续发挥抑瘤作用,同时降低肿瘤复发率。本研究提示当前的肿瘤免疫检查点疗法可能在抗体结构优化、搭载体系构建方面具有突破可能,对于部分存在先天免疫缺陷的肿瘤病人也是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王武副研究员、副教授为我校中医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生,广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后出站,硕士研究生导师,我校科学实验中心2023年重点引进人才。历任海南省中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师,临高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挂职),海南医学院专任教师等。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抗体开发与应用、肿瘤免疫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近年发表高质量SCI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项目等各级项目多项,申报国家专利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