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学生风采 > 正文
守护冬奥的海医人--专访我校预防医学专业2014届毕业生曹瀚文

正月初四,立春,北京2022冬奥会隆重开幕,惊艳了世界。国家速滑馆,中国军团冬奥首金诞生地,有一位来自海医的毕业生,众多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一道,默默地守护着冬奥会的公共卫生安全。他,就是我校2014届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曹瀚文。

曹瀚文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到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工作。2021年3月,曹瀚文进入国家速滑馆,作为公共卫生业务领域5人小组的负责人,他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无畏的青春气魄挑起国家速滑馆公共卫生安全的重担,彰显海医精神,践行海医人使命,也是海医人才培养理念的成功实践。



“我成了一名海医人”


曹瀚文在初中时经历SARS,看着电视中的一线医护人员很是敬佩,没想到在2009年自己考进了海医,成了一名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回忆起在海医的学习生活,他滔滔不绝大学生涯的第一个假期,不敢自己一个人坐火车回家,辅导员张荣老师细心开导鼓励,帮他订票,告诉他在路上有什么事都可以给老师打电话;毒理课的刘云儒老师讲课循序渐进,不急不躁,深入浅出,能把很难的知识点讲透;统计课的老师讲课很干练……

曹瀚文感慨道,在海医读书的时候,他不理解为什么预防医学专业学制和临床医学一样也是五年,为什么预防医学的学生还要学习那么多临床专业知识,觉得有点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明白,原来五年大学的专业学习中,不管临床专业还是预防专业知识点,哪怕再细小,都是日后工作基石,每一块都必不可少。

海医的五年学习生涯,将守护健康的理想信念深植于他心中,使曹瀚文从一名医生充满敬佩之情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首都公共卫生忠诚守护者,支撑他走上抗疫一线直面病患,支撑他走进速滑馆守护冬奥。


“我成了自己羡慕的人”

曹瀚文工作半年,新冠肺炎疫情便爆发了。当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名上了一线,主要负责流调。当曹瀚文跟着组长到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调研朝阳区的第一个病例时,如此近距离地直面病人,他内心还是有些恐惧,都不敢呼吸,感觉空气都要凝固了。后来,接触越来越多的病例曹瀚文对自己专业知识运用愈发熟练,他的底气更足了、信心更强了最终,曹瀚文成为了自己曾经最敬佩那一类人,披上白色战袍,守护人民健康。

在抗疫一线工作了两年之后,曹瀚文被派国家速滑馆保障赛事公卫安全。曹瀚文说,在最初筹备冬奥会的时候,新冠疫情还未爆发,防疫工作也没有在计划内。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公卫人员虽有参与也仅负责赛事外围的巡检,根本不像这次冬奥会承担如此重担,所以很多工作都是从零开始一点一点摸索。

曹瀚文带领的公共卫生业务团队一共5个人,2021年3月就进驻速滑馆。刚开始他们以为只是负责现场疫情防控的指导工作,等到了场馆之后才发现,根据“防疫为先”的工作要求,其它各项工作都必须在保障防疫的前提下开展。曹瀚文既要制定方案也要实施方案,既是计划者又实施者。团队负责工作内容很多也很具体,如培训考核赛事组织的各业务领域,开展应急演练和桌面推演,申请、接收、配发防疫物资,核酸检测,场馆消杀,病媒监测等。每个业务领域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领域和方向,虽然都非常清楚防疫工作的重要性,也都知道是保卫大家安全,但在经历较长时间的封闭管理后,大家极为严格的防控措施会有较大抵触情绪曹瀚文和团队成员一起,从细节出发,耐心细致地解释,不断磨合,加强合作,最后场馆的所有工作人员非常主动地配合防疫工作。

冬奥会的疫情防控采取了闭环管理,就是将冬奥的高风险人群和外围观众完全隔开,不让高风险人群接触到社会层面。速滑馆设有“闭环内”“闭环外”两个圈层,确保空间不重叠,流线不交叉,人员不聚集,边界需严管。在冬奥会开幕式前的一个月,曹瀚文就进入闭环,每天两点一线,白天由闭环内的大巴把他从集中居住的酒店送到场馆,晚上工作结束后再由大巴接回酒店。当被问及多久没回家时,曹瀚文笑了,他说自从疫情爆发,他已经三年没回家过春节了。在过去一年的周末以及各种节假日,他和团队基本都没休息,天天打仗一样从早忙到晚。在前期场馆工作人员人手紧张时,甚至连场馆地上的一米线标识都是他们自己贴的。所幸的是,父母很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让他能安心地舍小家为大家。

采访最后,曹瀚文表示,从四月份测试赛的跌跌撞撞到十月份测试赛的磕磕绊绊,再到赛事开始前的一切就绪,一路走来他非常有成就感,很感恩母校和老师们的培养。


“必须培养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关键危机时刻挺身而出、敢上前线的合格医学人才。”--海医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专题网】师德学风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 

邮编:571199
海南医科大学 琼ICP备5000589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