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炳淼副教授首次报道海南产食虫芋螺的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2018年7月30日,我院海洋药学教研室高炳淼课题组在《Plos One》在线发表题为“Mitochondrial genome sequencing of a vermivorous cone snail Conus quercinus supports the correlative analysis between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dietary types of Conus species”的论文。芋螺毒素(conotoxins)能够作用于不同离子通道及神经受体,具有高专一性的小分子多肽化合物,主要应用于慢性疼痛、癫痫和癌症等,如MVIIA已被FDA批准作为晚期癌症镇痛药。
该论文首次报道了海南产食虫芋螺橡木芋螺(Conus quercinus)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在已报道的芋螺线粒体序列中是最长的(16,460 bp),由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 22 个转运RNA基因(tRNA), 2个核糖体RNA基因(rRNA)和1个D-loop区域,其基因排列与已报道的芋螺线粒体基因组一致。相对于其他芋螺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发现,橡木芋螺线粒体基因组的D-loop区域是最长的(943 bp),其含有高A+T含量(71.3%)和一段68 bp长的AT重复序列。 最后,将目前已发表的具有不同食性的食虫、食鱼和食螺芋螺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芋螺的遗传分类与其食性存在相关性,并有力的证实和支持了不同食性的芋螺是通过食虫芋螺进化而来的这一假设。
高炳淼和彭超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张俊清教授和石琼教授为通讯作者。海南省热带药用植物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和海南医学院科学实验中心给予实验平台的支持。该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60611)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9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