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特稿  >  正文

人物特稿

海医故事(七)丨林连波:春风化雨育桃李 润物无声洒春晖

编辑:宣传部-薄傲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4-01-22

1947年,海强高级医事职业技术学校初创,点燃了海南现代医学教育的火种。如今海南医学院已经走过了七十六年历程。虽然历经波澜,分分合合,但海医依旧在烽火硝烟中生存,在团结拼搏中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奋进,在自贸港春风中壮大。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始终与学校发展并肩而行的海医人。

39年有多长?有人说,时光如白驹过隙,悠悠数十载,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海南医学院退休教授林连波来说,这是一段与海医共同成长的故事,也是一段风雨兼程、奔跑逐梦的峥嵘岁月。

三尺讲台奉献青春

1955年,林连波出生于海南文昌的一个农村家庭,母亲是一名生产队长,对姐弟三人要求很严格,从小林连波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习惯。19岁她就担任了村里的妇女主任。由于表现突出,1975年,林连波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学系药学专业就读。

在校期间,林连波表现优异,担任班级的团支书,赢得了老师同学们的一致认可。临近毕业时,班级辅导员找到她,询问她是想从事行政工作还是本专业工作。

“成为一名出色的药剂师是我当时的愿望,所以想都没想,我就脱口而出想从事本专业工作。辅导员见此便不再多言。”林连波说,前几年同学聚会,当年的辅导员也来了,她就问辅导员:“老师,如果我当初做的是另一个选择,那么您会怎么安排我呢?”

“我那时候想让你跟我一样,留校当辅导员,刚好学校也有名额。”

听了辅导员的话,林连波感慨万千,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学生毕业后是要分配回家乡的。“虽然我就这么错过了在上海发展的机会,但对当时的选择一点也不后悔。”林连波说。

1978年7月,毕业后的林连波,被分配到海南医学院的前身——海南医专。那时,医院药房和学校教研室都非常缺人,从名校归来的林连波也成了香饽饽,成为双方“抢夺”的对象。

林连波当时想去药房,但是学校却想让她去当化学老师。为了继续追逐自己的“药师梦”,林连波请求当老师一年后就回药房去。就这样她被借调到了化学教研组当老师。那时的她还不会想到,自己这一借调,与教师这个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化学教研组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较差,加之恢复高考没多久,入学的学生很多,因此上课任务十分繁重。“当时我们6个老师,课程都排满了。”林连波说。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林连波一有时间就主动去听老教师上课,甚至帮老教师批改作业,她还主动跟实验员一起准备实验,到后来就非常熟悉实验用品摆放的位置,久而久之其他教师一来找不到物品就问林连波,她都能非常准确找出来。

一年时间转瞬即逝,当借调时间结束后,林连波意识到自己已经喜欢上了教师这一职业,便选择留了下来。之后的几年,她在日常教学中发现自己还存在不少短板。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1982年9月,她忍着不舍,抛下仅有九个月大的女儿,远赴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进修。

“到那边以后,每次上街看见跟我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我总要站在那里看很久。”由于当时车船票非常紧张,时间又很短,林连波在上海待了整整一年,中途都没回过家。第二年回家后,由于长时间没见过女儿,她的孩子已经认不出她了,看到她就哇哇大哭。

从教多年,无论对课程知识有多么熟悉,林连波始终坚持认真备课,精选教学内容,努力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无论上级给她多重的担子,她都毫无怨言,勤勉从教。为了让学生能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她坚持课后下到班级教室给学生辅导答疑。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她离开海医讲台。



在教学方法上,林连波坚持与时俱进,主动摒弃旧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她在教研室率先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她撰写的“既教书又育人培养合格人才”曾获得海南省1993年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海南医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评估打分,林连波的分数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在校工作多年,林连波曾经遇到多次考察晋升的机会,但她都推辞掉了。“相比成为行政干部,我更喜欢待在学校里当个普通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我感到很快乐。”2014年,林连波退休后,由于教研室缺老师她又接受学校返聘,回校继续从事教学和学校教学督导工作,一直在2017年才真正退休。

满腔真情温暖学生

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林连波不仅热爱着教师这份职业,也热爱着富有青春活力的学生们。不管学生表现情况如何,她始终坚持一视同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

1994年11月,校党委决定让林连波兼任海南医学院基础党总支副书记,1998年兼任基础党总支书记,2003至2005年4月兼任海南医学院药学系党总支书记。

林连波于1996年至1999年先后组建了九个导师组,并亲自参加了其中三个导师组的工作。在无任何经济报酬的前提下,导师组的全体人员无怨无悔,积极开展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导师组的教书育人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受到学院党委及省高校工委精神文明校园评估组的好评。


学生回校看望林连波教授


在许多学生看来,林连波就像一个知心大姐姐。她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情况,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促膝长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林连波曾经碰到这样一位消沉颓废的学生,学生之前在海南中学就读,平时成绩优异,后来由于高考成绩未及预期,阴差阳错到海医就读。

入学后,学生思想消沉、精神萎靡、成绩非常差。同时他对父母的劝导也非常抗拒,甚至一度都不想回家,回了家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和父母交流。面对孩子这样的情况,学生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林连波得知学生的情况后,主动找到学生谈心,她直截了当地问学生如果现在放弃学医,补习一年去考试,觉得自己能考上自己理想的专业吗?这时,学生迟疑了,吞吞吐吐地说没有十足的把握。

随后,林连波又为学生分析将来的人生前景,劝导学生接受现实,倍加珍惜时间认真对待学业。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这位学生思想得到转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后来还由于各方面表现优异,被评为1998年海南省优秀学生干部。

有一次,林连波坐公交车回学校时,遇到了一位女士向她问路,林连波便和对方闲聊了起来,原来女士要到学校看望侄子,而其侄子所在的生物技术专业刚好是林连波授课的专业。

从对方口中,林连波了解到学生父母在其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后来又各自组建家庭,并把孩子交给姑姑管教,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学生从很活泼的性格变得孤僻内向。

“后来我在上课的时候,就特别关注那位学生,主动向他提问,一有机会就请学生到家里来吃饭,借此跟他沟通交流。”在林连波的努力下,学生的性格变得阳光开朗了很多,其姑姑十分感激,还和林连波成了朋友。

“团队协作能力很重要,一个学生如果不融入集体,那对其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从教多年来,林连波关爱学生的例子不胜枚举,对那些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学生,她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们明白沟通交流的必要性,使之主动融入集体。

在上课时,林连波还总是关注那些坐在后排的学生。“一般坐到教室后排的学生,往往有不少是听课不认真,所以我上课的时候经常会提问他们,把他们的注意力带回到课堂来。”

科研路上孜孜求索

但在林连波看来,不搞科研,就没办法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尽管被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她还是想方设法抽出时间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1992年9月,时任化学教研室主任郭幼莹主持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特有植物——海南青牛胆生物碱成分的研究》获批立项后,她很高兴,但又发愁缺乏人手,不知道怎么才能完成这项科研项目。林连波知道后,想了一夜就和郭幼莹说:“如果您不嫌我笨我愿意加入科研团队和您一起完成科研项目。”郭幼莹非常高兴林连波的加入。

其实此时,林连波和其他同事合作开展的一项省级科研项目正处于即将结题的关键时刻,同时她丈夫在外地进修,需要她独力照顾她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以及还在读小学的女儿,超负荷的内外压力使林连波的胃病复发,这让原本瘦小的她更加消瘦了。即便如此,林连波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郭幼莹科研团队。



当课题进行到提纯“青牛胆”中单体成分时,因学校根本没有提纯的仪器设备,郭幼莹便四处联系有实验设备的相关机构,最终成功联系上了内蒙古医学院植物化学教研室,对方同意提供设备。

当林连波一行三人达到内蒙古之时,正是北方隆冬时节。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引发了林连波严重的关节炎。在内蒙古的三个月里,她拄着拐杖,在实验室与住地之间无数次奔波忙碌,由于不习惯在冰天雪地中行走,摔倒成了家常便饭,甚至一度疼痛到走不了路。郭幼莹劝林连波休息,但她还是坚持让同事用自行车推她到实验室,边治疗边进行科研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终于如期完成《海南特有植物—海南青牛胆生物碱成分的研究》任务。

2000年,林连波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海南山苦茶治疗胆道疾病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的研究》顺利立项。由于实验设备难以满足要求,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非常容易氧化,导致无法准确开展结构分析。眼看着离结题的时限越来越近,而实验一直未能成功,她着急得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香。

“当时我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怕拖累学校,如果课题完不成,就会留下不良记录,影响将来年轻老师申报课题。”林连波想尽了办法,她回到母校与当地机构合作开展研究,最后又将样本寄到日本去进行结构分析,最后终于完成研究任务。

百善孝为先。虽然工作繁忙,但林连波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家庭生活,她曾多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着行动不便的公公与卧床不起的婆婆,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打磨豆浆、熬中药和稀饭,喂老人吃过早餐,再去买菜,回家后赶着出门,准时到教室给学生上课。

如今,由于家庭原因,林连波离开了她无比热爱的三尺讲台。有时闲下来,她的思绪还是会飘回到那些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里。“何其有幸,见证了许许多多学生一步步成长,这份职业带给我太多的快乐和幸福。”回味数十年从教时光,林连波这样感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