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正文

文艺

海医故事(九)丨潜心科研 服务大局——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上篇

编辑:宣传部-薄傲 审核:李咪 阅读量: 更新时间:2024-01-30

自1947年建校始,海南医学院从草创初期筚路蓝缕,到蹄疾步稳稳步推进学校建设,再到乘自贸港东风奋力“建成高水平医科大学”。海医的发展与海南息息相关。

作为海南地区唯一的医科院校,海南医学院自觉扛起重任,服务海南人民健康需求,教学与科研的脚步始终不曾停歇,持续发力勇攀科研高峰。

2022年度,海南医学院共有50项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资助,其中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项目9项、地区项目37项,资助金额总计1905万元,总立项数及资助经费再创历史新高!

牢记初心,服务琼岛居民

七十余年前,海医的先辈们点燃了海南现代医学教育的火种,并生生不息。海南医学院的前身,海强高级医事职业技术学校和海南大学医学院分别于1947年和1948年由民间自发创立。

两所学校在创办之后便面临着重重困难,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摸索。由于办学条件达不到要求,私立海南大学只开办了三个学期,其医学院前后总共招收了90名医学生;海强高级医事职业技术学校只有几名教师、四间房子和几台简单的显微镜,办学条件极差。但为了海南人民的健康卫生事业得以持续发展,海强高级医事职业技术学校独立创办人林筱海仍然坚持办学兴医,致力于家乡发展。

可以说,海南医学院成立之初,就秉持为海南人民健康服务这一使命理念,并将它一以贯之坚持下来。1951年,私立海南大学医学院与海强医事技术学校合并为海南医学专门学校(1977—1979年试办本科教育),后更名为海南医学专科学校。后来该校几经停办、撤并,直至1983年并入海南大学成为海南大学医学部。

1989年,海南医学院迎来发展的春天。1989年1月,海南大学医学部从海南大学分出,成立海南医学院(筹);12月,省政府在海口市内划分出500亩地作为海南医学院新址。1993年,经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正式建立海南医学院,隶属海南省人民政府主管。

在曲折中发展,海南医学院的规模逐步扩大,1973年,该校第一附属医院创建,2016年原农垦总院划为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省人民医院划入海医,使该校教学体系日臻完善。

海南医学院草创之初,海医人筚路蓝缕,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奋力拼搏。条件有多简陋?当时的实验室地板没有铺水泥,只有一个温箱和冰箱,冰箱还是解放前留下来的外国牌子冰箱。

一个冰箱、一个温箱,就是仅有的条件,而且那时海医的老师,既要培养人才,也要做科研。其中微生物教研室除了原海南医学院教授林碧湖是本科毕业外,都是专科生,其中一个中专老师,一个中专技术员。

即使条件艰苦异常,海医人凭借“自强自立、爱国爱岛、济世救民”的精神,在培育医学人才、探索医学科研高峰的道路上砥砺奋进。尤其是在开拓热带医学事业、消除海南热带传染病地方病方面,更是集中体现了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专业精神。

海南地处热带,古时被人们称为“瘴疠之地”,人们饱受疾病困苦。据国家有关部委开展的疟疾调查,仅1955年,海南疟疾发病人数就多达28万余例,疟疾发生率占全国首位。海南一度是全国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了找到克制疟疾的良药,1972年屠呦呦来到了海南,在海南开展临床试验。当时,海医等海南地区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全力配合屠呦呦及团队的科研实验,最终屠呦呦在海南成功完成试验,为国家制服疟疾奠定了基础。

2019年,海南省被国家认定消除疟疾,2021年代表中国接受WHO消除疟疾现场验收。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背后,是无数海医人多年来的坚守与奉献。

事实上,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当时的海南医科专门学校就已开始研究热带传染病,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海南医学院于2009年开启了热带医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成立了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

2017年,海南医学院与中科院高福院士、康乐院士联合成立了热带医学院士工作站,与柬埔寨、缅甸共建了热带传染病联合实验室和重大疾病防治联合研究中心;2018年与香港大学联合成立新发热带病研究室。此外,该校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热带病防控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先后获批。

2021年海南医学院组建了亚洲第二个热带医学院,制定了《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了热带医学的发展路径,并先后建立了海南省热带病重点实验室、热带药用植物研发重点实验室。

在勇攀科学高峰的过程中,吕刚、夏乾峰、尹飞飞等一批海医中青年学者一直从事重要热带病原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类鼻疽病毒等新发传染病病原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宁毅、瑞士热带病与公共卫生研究所研究员杨国静回国后,相继赴海医投入热带医学事业。

2020年6月22日,丛斌院士海南省院士工作站(热带法医学)依托海南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成立,是热带地区法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性里程碑事件。

如今,热带法医学院士工作站海南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是海南省内唯一全面通过评审的国家级资质法医学司法鉴定机构。工作站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成为国际上首家以热带法医学为特色的研究中心。

接续奋斗,改革创新强基固本

筚路蓝缕的开创之路,离不开海医人的奋斗,更离不开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持续创新。

1988年,乘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东风,海南医学院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89年1月,海南医学院开始筹建,1993年正式成立。

新成立的海南医学院就把体制机制挺在最前头。1993年,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海南医学院率先成立海南省医学信息研究所,并先后通过省科技厅、国家卫生部的评审,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具有全国资质的医学信息查询咨询中心,大大改善了省内医学信息的科研服务水平。

事实上,海南省医学信息研究所的成立,是海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革新的一个缩影。立校以来,海医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为海南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和医疗技术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便探索开展“试管婴儿”的研究,1997年1月,不到34岁的黄元华成功取得技术上的突破,让海南省首例“试管婴儿”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诞生,在全国造成轰动,在当时还是一片荒漠的海南生殖医学领域种出一片绿洲。

“试管婴儿”研究取得突破后,海医成立海南生殖医学中心,由黄元华担当主任,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倾斜,予以黄元华团队大力支持。如今,60岁的黄元华已经成为国内生殖领域知名专家,在他领军下,海医附院试管婴儿技术一枝独秀,领先全国,享誉岛外。

2000年,海医迎来学校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这年7月,海南医学院校本部从龙华路搬迁至学院路(现城西校区)。城西校区总用地面积420亩,总规划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搬迁到新校区后,学校突破原校区用地面积狭小的难题,科研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提升,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2000年至2009年,时任海南医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李孟森教授先后在生物化学教研室、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工作、研究。在这个时期,李孟森教授先后获得2000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2001年海南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第1排名),2000—2001年海南卫生厅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第1排名),2002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内重磅科技奖项。

李孟森踔厉奋发在科研一线的身影,是那个年代海医人勇攀科研高峰的缩影。

“我能感受到学校党委对科研一以贯之的重视。”这是2022年3月来到学校科技处任职处长的贾彬的感受。在入职谈话时,学校党委给予他一个重要任务: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

入职后,在学校党委及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贾彬与团队细致梳理学校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大刀阔斧地修订或更改已经不适合当前发展阶段的政策或规定,或根据现实需要,新制定急需紧缺的政策,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

比如,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由项目负责人说了算。实行全流程线上审批,节省师生办事跑的次数。降低管理费比例,从30%降到18%,让科研人员受到更多激励。

总而言之,改革旨在从机制上,从管理上,简化手续、放权,尽可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这样大的改革力度,横向对比国内其他地方高校也不多见,充分体现了海南医学院对科研的重视。

后继有人,科研“活水”源源不绝

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海南医学院靠什么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唯有对待人才的满腔真诚和对人才事业的大力支持。

现任海南医学院科学实验中心主任的郭峻莉的故事,或许能够从侧面说明人才为什么选择到海医。

2009年,郭峻莉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学系心血管病理专业后,获医学博士学位。在时任校领导的大力引进下,郭峻莉来到海南工作,由于科研成绩突出,2014年她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担任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当时海南医学院心血管研究所才刚刚建立,在郭峻莉的不懈努力下,带领研究所升格为海南省热带心血管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并助力海南医学院急救与创伤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批获建,实现了海南医学院心血管学科平台从校级到省、部级的三级跳,提升了海南省心血管学科的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海南医学院心血管学科平台建设的巨大成就,也是郭峻莉在海医实现人生价值的生动体现。来到海医十多年来,郭峻莉始终秉持初心,以搭建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心血管基础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创新团队为己任,先后荣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海南省杰出人才、南海名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殊荣,用实际行动践行逐梦“心”路的责任使命,助力海南自贸港心血管学科研究水平快速提升。2022年,郭峻莉团队项目荣获海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人才在海医有广阔的舞台,海医也因人才汇聚,在科研事业中不断取得新突破。2022年,由郭峻莉主持申报的项目“内皮细胞稳态失衡调控心机损伤与修复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支持,直接经费255万元,这是海南医学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水平类项目又一零的突破,也是首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人口与健康领域唯一入选重点支持项目!

事实上,自2018年4月13日以来,特别是海南医学院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海南自贸港近年连续多次大规模出岛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在众多企事业单位中,海南医学院往往是最受关注的单位之一。海南医学院拿出最高年薪达100万元的优渥待遇,招聘包括热带转化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任教师、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专任教师等高端人才。

给人才最好的待遇,引进更多人才,是海医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一大秘诀。海南自贸港建设启动后,海医人才引进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由原来的“博士选海医”变成现在的“海医选博士”,学校几乎每周都能收到人才投递的简历。

2023年,25岁就取得博士学位的江一舟被作为人才引进到海南医学院,进入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这位年轻科研人员此前已经在诸多国际期刊发表文章,具备极高的潜力。

江一舟为什么选择海南医学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美好前景和海南医学院待才以诚的态度,吸引了他。

2023年6月19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江一舟作为海南高校系统唯一团代表和全国近1500名团代表一起参与盛会。

郭峻莉、江一舟是海南医学院人才引进的生动缩影。如果说以黄元华为代表的海医人代表着海医的过去,那么以郭峻莉为代表的海医人就代表着海医的现在,而以江一舟为代表的青年人才则代表着海医的未来。

事实上,海南医学院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发展,积极响应国家的部署,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比如团队建设上青年人才要占到一定比例,课题申请上青年人才要占到一定比例。

海南医学院深知,一定要引进优秀且适合自贸港发展需要的人才,一定要留住符合海南自贸港需要的人才,一定要为青年人才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据统计,2018年以来,海南医学院引进的青年人才中申请到国家级项目的比例逐年升高。

一以贯之,科研平台建设持续提速

在加快科技创新之路上,海南医学院决心之坚定、思考之深入、谋划之周全,超出以往。

2022年,海南医学院已完成验收和正立项建设的部委级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5个,跻身地方医学院校领先行列。

事实上,海南医学院正向地方医学院校头部行列发起冲刺。其中,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的建设,侧面反映了学校勇攀科研高峰的不懈努力。

2020年12月18日,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时任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的指导及支持下,海南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塞缪尔•魏克斯曼癌症研究基金会(SWCRF)达成正式合作协议,正式成立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

衰老和肿瘤是当前国际生物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旨在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紧密对接我国恶性肿瘤精准医学的战略发展需求,打造医养康养全流程闭环的主动健康体系。

为了推动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尽快实质化运行,海南医学院参与制定了该中心建设运行实施方案,对中心建设的近期、中期、远期以及总目标进行明确,探索党的建设、重大事项决策、日常管理决策等管理层构架以及组织机构设置等。

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实行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模式。海南医学院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展“放管服”改革,对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充分赋权,采取更加灵活、高效、科学的管理机制。

2022年11月,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建设进入实质化运行阶段,成功列入海南“1+2+5”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构架,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稳步推进。

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建设也是海南医学院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标志。

以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建设为蓝图,海南医学院正努力推动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实体化建设。海南省医学科学院将成为大型人才引进和科研项目申请基地,计划在2023年内实现实体化运行。

可以预见的是,在高质量科研平台的支撑下,海南医学院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将得到快速提升,持续缩小与发达地区医学高校的差距。

目前,海南医学院科研体系主要分为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校级重点实验室、共享科研平台及研究所等在内的科学研究基地,承担了绝大部分科研任务。

同时,海南医学院也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了8个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分别为:高福/康乐院士工作站(热带医学及疾病防控)、郝希山院士团队创新中心(肿瘤学)、刘允怡院士工作站(肝胆胰外科)、杨宝峰院士团队创新中心(药理学)、付小兵院士工作站(精准肿瘤学)、于金明院士工作站(创伤医学)、丛斌院士工作站(法医学)、袁国勇院士工作站(传染病学),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

Baidu
map